首页> 华媒动态
《俄罗斯龙报》参访重庆 这里与俄企贸易往来日益增多

原标题:重庆与俄企贸易往来日益增多

原作者:Шан Юн

站在海拔1388米的奉节“三峡之巅”俯瞰,能尽情欣赏瞿塘峡两岸秀美风景。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已成为重庆绿色发展的富矿。(图片来源:《俄罗斯龙报》 Шан Юн 摄)

“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重庆行——聚焦绿色长江生态文明建设”联合参访活动近日圆满结束。《俄罗斯龙报》受邀参与此次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来自18个国家及地区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重庆忠县、奉节县、巫山县和两江新区,对重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库区特色人文、产业经济、旅游资源、乡村振兴等进行深度采访报道,助力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两江新区-建外商服务管家制度等 有助与俄经贸互动

“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重要作用,希望更多的俄罗斯企业更加重视中国中西部的市场和发展潜力,将重庆两江新区作为开拓中国市场的桥头堡。”重庆市两江新区自贸办副主任王博坤在27日的“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重庆行——聚焦绿色长江生态文明建设”联合参访活动的两江新区采访座谈会上向《俄罗斯龙报》记者表示。

近年来,重庆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日益增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重庆企业如何更开放地走出去,与俄企进行更好地对接?

王博坤表示,相关政府部门对渝满俄班列潜力进一步挖掘,新开发PVC、纸浆等大宗货品运输,在中国率先完成运输俄罗斯进口冻品测试,开展中国国产水果出口俄罗斯测试,开通俄罗斯-重庆-太仓铁水联运项目,在此基础上,重庆企业可以通过把握贸易便利化机遇,加大对接俄企,做优做精贸易业务。

他说,相关部门已开通商务人士来渝“快捷通道”,积极开展“云招商”,发布重庆首个多语种外商投资指引,建立外商投资企业行政服务管家等制度,建立渝企“走出去”服务港。有利于推动两江新区与俄罗斯之间的经贸往来,为重庆及两江新区开拓俄罗斯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助推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在27日、28日的行程中,《俄罗斯龙报》记者在两江新区礼嘉智慧公园、悦来国际会展城滨江公园、悦·设创艺展示中心、两江协同创新区、两江新区果园港、两江内陆开放自贸展馆、重庆“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飞力达公司进行了实地采访,感受到“智慧”“绿色”等元素始终贯穿行程。

《俄罗斯龙报》记者认为,两江新区让生态美与现代化相结合,打造绿色生态的宜居环境,有助于促进国际间人才交流。随着渝满俄、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通道的打通,重庆与国际间的交流愈发频繁,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有助于高端人才引进。

未来,本报拟邀请俄罗斯主流媒体赴渝走走、看看。通过他们笔下的“重庆故事”,让更多俄罗斯友人对重庆文化、民众生活方式了解、认知;进一步促进重庆与俄各个地区在经贸、人文、旅游等方面的合作。

忠县-一粒种子变十万亩橘海 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阳春三月,三峡库区腹地重庆忠县境内,一望无际的橘林随山势起伏,一个个金黄饱满的柑橘压弯了枝头,清新的芳香弥漫山野。享有“中国柑橘城”美誉的忠县,从一粒种子起步,如今已拥有数十万亩橘海,形成鲜冷橙汁等完整深加工产业链条,并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再到一座公园”的“逆袭”路。一幅乡村振兴蓝图正缓缓铺开。

中新网报道,柑橘文化时空馆、柑橘品种博览园、柑橘采摘园……众多与柑橘相关的项目吸引参访团成员。忠县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王柏胜介绍,柑橘品种从海外引进并自主研发,育苗使用脱毒容器,栽植由经纬仪放线分区定植。经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当地柑橘平均亩产目前已超过2000公斤,比农户零星种植产量增长一倍。如今,“半城山水满城橘”已成为忠县特有风景,当地柑橘种植面积达35.8万亩,并形成早中晚熟配套的品种体系,确保四季均有鲜果批量上市,年产量36万吨、综合产值37.75亿元(人民币,下同)。

在忠县永丰镇石丰村,建卡贫困户邓华国夫妻俩负责15亩橘园的管护,一年有4万多元收入,全家实现脱贫。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忠县22万果农通过种植柑橘实现增收,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均增收2853元。

一条完整的柑橘深加工产业链正在当地形成。

为促进柑橘产业提质增效,忠县建成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年加工鲜果柑橘5万吨,生产橙汁2万吨,实现加工产值6亿元,是当前亚洲最大的鲜冷橙汁加工基地。忠县目前正在新立镇和双桂镇建设“三峡橘乡”,这是中国18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之一,也是三峡库区唯一一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旨在柑橘种植业和加工业基础上,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推动一二三产业和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2020年底,占地18.6平方公里、总投资约30亿元的忠县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历经3年建设后正式开园。

奉节-弃煤启美 全域旅游启新篇

参访团一行25日登上长江三峡物理形态的最高处——三峡之巅,万里长江最奇峻、最壮美得一段山水如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

中新网报道,地处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的重庆市奉节县曾长期以煤为生。全县30个乡镇中,涉煤乡镇达23个,煤炭产业一度贡献了3/5的财政收入。不过,挖煤带来了短期利益,却毁坏了绿水青山。

2016年以来,奉节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将全县39个产能9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关闭,去产能187万吨,从此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

摆脱“黑色经济”的桎梏,转型发展的抓手在哪里?奉节瞄准了“生态”和“人文”。

理念决定出路。近年来,奉节探索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崛起的发展路径。通过树立“全域景区化”理念,把全县4098平方公里当作一个开放式大景区来打造,按照“处处是风景,时时能体验、事事可融入、人人可参与”的旅游格局打造新业态,让全域资源成为全域景观。

为此,奉节重点布局了40平方公里的县城旅游集散中心,白帝城·瞿塘峡、天坑·地缝两大核心景区,大白帝城、九天龙凤、官帽山三大旅游示范区,形成“一心两核三片”发展格局,通过资源整合、串珠连线,逐步实现着设施、要素、功能的优化配置。

如今,三峡第一景三峡之巅、天下第一天坑、世界第一地缝、九盘河、百草园……正在焕发着生态活力;历史积淀、人文风韵,正弥散着纸墨幽香;大街小巷、城镇乡村,正承载着悠悠乡愁。随着文旅、农旅、商旅、城旅、交旅、体旅的深度融合,奉节“六张名片”正逐渐擦亮,全域旅游进入发展新阶段。数据显示,奉节游客接待量从2016年的1249万人次增长到2020年的20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2016年的44.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3亿元。按照当地规划,“十四五”末,奉节将力争年购票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年接待游客5000万人次、过夜游客230万人次、文化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20%以上。

巫山-农旅融合 曲尺迎来好光景

春揽花海,夏观云雨,秋赏红叶,冬踏白雪……这是在重庆巫山县曲尺乡四季之中能看到的美景。曲尺乡移民乡镇,三峡库区蓄水后,良田被淹,剩下贫瘠的荒山。如今该乡依托特色产业,村民实现脱贫致富,农旅融合迎来乡村振兴“好光景”。

中新网报道,参访团走进巫山县,探访该县曲尺乡如何通过农旅融合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传统的玉米、红薯、土豆‘三大坨’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支撑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如今我们种植脆李2.1万亩,种植柑橘1.5万亩,累计实现产值2.88亿元。”曲尺乡乡长贾继猛介绍,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4600元增长至1.8万元,部分农户率先走上了致富路,曲尺乡也成为了“三峡醉美花果之乡”。

每年三月李花开放时,漫山“白雪”蔚为壮观,曲尺乡迎来旅游经济“热”。经过改造后的农村土房成为特色民宿,星罗棋布分散在村里各处,白墙灰瓦间一条条整洁的道路蜿蜒而上,连接各片区特色建筑群。“今年李花节期间,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七八千人。”曲尺乡柑园村村支部书记孙垒说,结合本地脆李、柑橘等产业优势,当地举办李花节、采摘节、农业现场会等大型活动,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实现农旅融合,让村民们获得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曲尺乡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新兴产业。2020年引进“三峡李院”民宿项目,共计投资2200余万元,其中,村集体占股5%。该项目以山地、李园、峡江为背景,绿道步行体系为线索,荷塘为特色、传统夯土院落为载体,打造山地民俗院落特色的“花涧荷塘,民宿大院”。

巫山县文化旅游委相关人员表示,下一步当地将申报柑园村创建“中国李乡·三峡花海”4A级景区,将权发村打造成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中国脆李(巫山)生态博物馆”中国名片。加快推进专家大院、脆李博物馆、田园乡创学校、脆李科普园、创客基地等项目。同时,着力打造以三峡云端生态康养小镇为核心,以三峡高端旅游服务、主题特色体验及森林康养度假功能为主导的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