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什么?在西语中,“文化”(culture)最初有耕种、培植、养育之义。英国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是这样解释的: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解说的任何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笔者认为,文化就是存在于人类生活中一种影响制约我们思想行动的集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就是文化。文化自信,宏观而言,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可和自豪感;具体而言,就是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理想的一种崇尚和坚守。
海外华文媒体的诞生、历史、发展和现状,其实就是文化自信的体验和坚守。
一、西方语境下的华文媒体现状
海外华文媒体置身于强大的西方语境下,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是弱势群体;在本土媒体的话语权中,声势更是微弱。但是,在百年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华文媒体人依然前赴后继,守望相助,坚持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传播着中国移民渴望汲取的中华文化、渴望了解的中国故事。华文媒体每天为当地华侨华人编译生产大量的住在国时政、经济、民生、社会、文化、科技新闻,传递本土移民政策、法律常识、实用信息等等,为海外华人构建起一个精神家园。为了引导中国移民融入主流,入乡随俗,华文媒体同时还承担起解读住在国历史、文化、民俗、礼仪的宣传者,因此受到住在国文化机构的欢迎。笔者认为,华文媒体之所以在西方注册非常容易,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当下,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自媒体拔地而起,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传播媒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历史悠久的华文媒体都在积极向新媒体和融媒体转型,加强与国内媒体的合作,拓展多元化平台渠道。媒体受众也日趋分化,媒体竞争走向国际化、跨界化。
二、文化自信是华文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石
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海外华文媒体安身立命的基础、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媒体发展的力量。只有知道了“我是谁”、“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华文媒体人才能在海外自觉地将传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守护华夏民族的“根”和“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就是华文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石。
我们用中国文字书写历史,传播新闻,弘扬文化。在很多外国人的眼里,汉字是美的,犹如“画”一般的神奇。当他们看到我们举办的书画展中,有华人书法家用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各种字体书写的汉字时,惊叹不已。当我们采访孔子学院的外国学生时,他们非常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汉字是全世界发育最完备、最成体系的象形文字。每年春节,在马德里西班牙广场举办的庙会上,总有一些摊位是为外国人书写中国名字的,长长等候的队伍充分说明了中国汉字在西方民众心中的魅力。
汉字辐射到我们的文化艺术中,比如绘画,以书法来绘画,是我们的国画与欧美油画的根本区别,中国画是写意画,是“写”出来的。2012年,笔者曾经带着十位在西班牙多次获奖的油画家(其中两位是华人)与中国美术报、浙江美院合作,在杭州西溪湿地举办了“中西对话,画说湿地”的文化交流活动。这些西方油画家原本是看不上中国画的,在他们眼里,西方油画才是“阳春白雪”。交流期间,主办方安排这些画家在西子湖畔和西溪湿地写生,去西塘乌镇采风,置身于中国美轮美奂的山水湖泊和民风浓郁的江南水乡,这些画家终于读懂了中国画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由衷地为中国画点赞。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外国友人说,我们的文化有厚重的积淀和丰富的内涵,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非常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笔者认为,华文媒体置身海外,在西方文化的包围下,应该懂得兼容并蓄,互相包容,共同发展。不能妄自菲薄,亦不可盲目狂妄自大。要了解自己的历史,珍惜自己的文化,要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中华文化在住在国得以传播和弘扬,为当地民众所喜闻乐见。
三、文化自信与华文媒体的破茧而出
当代中国对国际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也大幅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中国。
近年来,海外新一代华人因为祖籍国的强大而日益被当地社会和媒体所关注。华文媒体亦是如此。我们欧华报自2002年创刊以来,坚持为当地华侨华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坚持“两条腿”走路(办报和举办文化活动),积极发挥文化传媒公司的作用,与当地的公关咨询公司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2005年推出西班牙语报纸《El Mandarin》(东方周刊),用西语讲好中国经济、文化旅游、华人社会的故事,深受当地政府和民众之欢迎。2005年我们加入了西班牙最大出版协会,2007年荣获主流社会颁发的“最佳移民媒体奖”。2012年底开始,欧华报适应时代要求转型发展,逐步向融媒体过度。17年来,欧华传媒始终坚守文化自信,坚持媒体操守,承担社会责任,获得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尊重。
2016年,西语世界最大的通讯社西班牙埃菲社与欧华传媒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中西媒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2018年,欧华传媒荣获西班牙主流社会评选的两项大奖:2月26日,欧华传媒被西班牙期刊协会AEEPP授予“西班牙职业传媒奖”;6月20日,欧华传媒被国际新闻记者协会授予“西班牙杰出移民媒体奖”。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是欧华传媒团队的座右铭。笔者认为,文化自信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定力,坚守文化自信,吸收外来优质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这是华文媒体在弱势群体中破茧而出的根本。
四、海外华人的文化自信靠什么传承?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来自传统的辉煌,更有赖于子孙后代在传承中发展和创造,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要有传统性,还要有现代性。因为传统文化遗产能否保存,不能只依靠祖先的荫应,而是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历史证明,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怎样丰富,后代都不可能坐享其成。这是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告诉我们的真理。
笔者前几年曾分别采访过三位90后西班牙华裔佼佼者,他们都是出生、成长在西班牙的华裔后代,拥有名校高学历,分别是英国牛津大学医学院硕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美国纽约大学商学院硕士。其中一位是中西混血,另外两位父母都是旅西华人。这三个90后的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孩子从小都在西班牙私立学校接受西式宽松的亦是严格的教育。采访中,他们的中文表述都有些困难,很多时候需要借助西语或英语来陈述自己的想法。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的回答竟是高度一致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未来世界应该是一个多元文化互相包容、融合的和谐世界。
人类文化从来就是和而不同,没有高下优劣之分,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从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再度实现对西方的追赶和超越,与开放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不无关系。这种开放吸收消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因为积健为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
笔者发现,西方“快餐式”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裔青少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像上面这三位华裔后代在这个群体中是凤毛麟角,极少数的。更多的生在国外长在国外的华裔后代,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是十分粗浅的。因为旅西华人中的大多数父母每天忙着生计,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思想。这些家长当然知道中文的重要性,于是周末就把孩子送进当地中文学校学习汉语。但是,东方文明古国,对于大多数华裔后代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因为他们掌握的这一点汉语远不够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在他们心中是困惑和迷茫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对他们来说,还是有距离的,甚至是陌生的。“把根留住”,是现代人类共同的文化愿景,而这样的现状难免令人忧虑,这将关乎中国文化在6000多万海外华人后代中的传承,更关乎未来的海外华人有可能完全被西化,造成中国文化在海外断根,文化自信也将成为一纸空谈,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希望引起国内相关部门的重视。
五、华文媒体植根土壤与时代担当
华文媒体植根的土壤是异国他乡,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媒体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演绎文化精品,讲好中国故事;打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弘扬核心价值。
媒体的本质和属性决定了媒体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从理论上讲,履行社会责任能帮助媒体巩固受众基础和提升社会影响力,从而间接实现传播价值增值。但事实是,在自媒体蓬勃发展“众声喧哗”的时代,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难度倍增。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参与式传播”和“圈层化传播”的特征,媒体权威被消解,受众个性得以释放,受众在信息选择、二次传播、参与媒体信息生产过程,甚至决定媒体内容等方面的主导权,大大增强。先有舆论热点,后有新闻报道,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一些自媒体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哗众取宠,一些歪曲事实、文理不通的报道,点击率反而超过了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特别是虚假点击率大肆泛滥,有效达到了混淆视听、误导读者和商户的目的。而以点击率为考核标准的媒体排行榜,客观上打击了一些坚持社会责任的媒体,让这批媒体人对是否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产生困惑和不解。
这种媒体的乱象在海外更没有管理机构和制约法则。有些权威部门为了搞平衡,只要有公众号,自称媒体人,都将之纳入海外华文新媒体,导致鱼目混珠,良莠不分,严重阻碍了正规华文媒体的健康发展。
回到“文化自信”这个主题,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成为解决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人相处的许多基本原则。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和谐大同。道家学说,以道为核心,道可道非常道,大道至简、大道无形。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相处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孔子和老子,引起西方自然科学家和人文思想家中许多杰出人士的高度关注,我们岂能数典忘祖。这是人类最可珍视的文化财富,也是解决现代人类精神困境精神危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资源。为此,华文媒体人还是要守住心中最后一片净土,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坚持文化自信,耐得住寂寞,坚守耕耘,相信情怀,终有春暖花开的未来。
(编辑: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