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匠心传承
【推广】纪念海南黎族祖先的船型屋

原标题:纪念海南黎族祖先的船型屋

原作者:洪坚鹏 王晓斌

“黎族祖先把船倒扣过来当房子,后来演变成了船型屋。”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副总经理陈国东介绍说。船形屋里蕴藏着黎族人3000多年的文化,以及龙被、文身、树皮布、竹木器乐、织锦技艺、服饰、方言、民歌、制陶技艺等。

海南黎族祖先的船型屋——白查村船型屋  王晓斌 摄

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是黎族民众为纪念渡海而来的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

在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保存有81间船型屋,是海南省船型屋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

船型屋通常在中间立三根叫“戈额”的木柱,象征着男人;在两边立6根较矮的柱子,黎语叫“戈定”,象征着女人。紧挨“戈额”木柱,一道墙将平面为长方形的船型屋分为两个近似正方形的房间。

青山环绕中,婆娑椰树下,枯灰色船型屋犹如朵朵巨型蘑菇,错落有序“长”在绿色杂草中。白查船型屋以树干作框架,竹竿编篱笆墙,再抹稻草泥上墙。屋顶则是由捆扎成片的茅草层叠覆盖,几乎延伸至地面。船型屋没有窗户,对开的门分别设在“船头”和“船尾”。

海南黎族祖先船型屋——白查村船型屋  王晓斌 摄

2008年,“船型屋的建造技艺”还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进入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所在的百年古黎村——甘什,也能看到黎族民众过去所居住的船型屋,令人仿若置身于远古的黎族部落。20年前它还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小黎村。

1998年,几名创业者来到甘什,将一个小作坊发展成由甘什黎村、蚩尤苗寨、神秘雨林和原生态大舞台表演四大版块组成的复合型旅游区,当年不到30人的团队扩展到如今1300多人,同时将海南的黎族苗族文化传承发挥到极致。

海南黎苗民族文化深受旅游市场青睐,每年超过13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造访,成为景区带动周边村民致富的源泉。黎族人黄小梅在景区惠农街上经营着一个商铺,一年净挣5万多元人民币,是她5年前收入的数倍,家里也盖起了小楼房。近年来,景区投入600多万元建设了121个铺位的惠农街,免费提供给村民经营。

如今,甘什的黎族人的生活越过越好,他们早已搬出船型屋,住进了砖瓦房或钢筋混凝土所筑的楼房,与过去艰苦的生活岁月告别。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