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Sin Po)是印尼华人创办的爱国主义百年老字号报纸,以印尼文和华文两种语文日报发行全印尼群岛各大市镇,成为20世纪初年到60年代的最大报业传媒,对推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独立建国和印中友好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印尼文化教育、经济贸易、社会福利和医药保健发挥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开展华文教育和维护华族公正权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
《新报》于1910年10月1日在巴达维亚(雅加达旧称)以马来文周报创刊发行。1912年4月1日,周刊改为日报,迅速发展为全印尼最大的印尼文日报。1921年2月1日,《新报》中文版正式创刊,成为印尼(当时名为东印度)群岛覆盖最广、影响最深的华文日报。1965年,印尼发生9月30日历史悲剧,《新报》集团改名为《忠诚报》的印尼文和中文日报被苏哈托军政政权封闭和没收,结束了55年为印尼人民尽心尽力服务的光辉历史。
一、《新报》对印尼独立建国的历史性贡献
印尼《新报》从1910年10月创刊到1965年10月被封闭,历经55年磨砺沧桑,对印尼独立建国运动、团结华族抗日斗争、推动中印尼友好发展和开展民族平等斗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里仅简述如下:
(一)支持印尼独立建国。
作为华文与印尼文最大传媒,支持苏加诺领导的反抗荷兰殖民统治运动,开展积极行动,获得苏加诺和主流社会的赞誉,有多项历史记录为证:
1、1923年秋天,苏加诺开始启动反荷殖争取独立运动,亲自到《新报》雅加达总部拜访社长兼总编辑朱茂山和助理洪渊源,交流赞赏华人民族主义报纸支持印尼民族主义运动。
2、从1926年到1933年,万隆华商房延凌拥有的华丰电版社和《新报》领导免费协助苏加诺印刷宣传印尼民族独立的小册子,房延凌先生还曾因此被荷兰当局逮捕扣押一周和毒打。
3、1928年10月,《新报周刊》首次发表和传播由苏普拉曼编写的印尼国歌《大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Raya),并在10月28日的青年宣誓节上高声歌唱。当时没有报刊愿意刊登这首歌曲,正是《新报》社长洪渊源十分赞赏,把这首歌曲首次在《新报周刊》发表,雄壮激昂地推动印尼各族人民争取独立。
4、1945年8月17日,苏加诺和哈达向全世界宣告印尼共和国独立,第二天独立筹备委员会选出苏加诺和哈达为正副总统,成立临时内阁。9月初,正副总统和内阁邀清华人代表和新闻界会晤,介绍认识和争取支持,华社只有《新报》社长洪渊源和养生院院长柯全寿医生代表出席,有几位被邀请华社领导不敢到会,因为害怕被荷兰当局指为“叛乱”而明哲保身。洪渊源和柯全寿发表明确立场,表明华人社会支持苏加诺政府独立建国斗争。
此后20年(1945~1965),《新报》一直是支持苏加诺总统和建国五原则、反对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最有力传媒中流砥柱。因此,《新报》成长和壮大为印尼最大传媒,不但同华人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同支持苏加诺领导的独立运动和国家建设并得到总统的支持和关怀有密切的关连。
(二)推动印尼政府与新中国建交,大力加强中印尼友好活动。
1931年到1942年,《新报》一直是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舆论主流。《新报》社长洪渊源参加1937年10月,在新加坡由陈嘉庚先生主持并成立的“南洋华侨赈济中国抗日战争救难委员会”,《新报》成为全印尼最大的收集赈款中心,捐款源源不断寄交中国红十字会,成为群岛抗日救国的主流。因此,日军侵占印尼后,包括洪渊源在内的564位华侨华人领袖都被逮捕关进集中营,到日军投降12天后才被释放,《新报》被禁止出版3年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印尼《新报》和一些华社进步团体,首先联名致电北京,热烈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报》社长洪渊源立即与各华侨华人社团联合组织“华侨促进会”,推动印尼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立即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4月,当中印尼正式建交后,中国政府立即派出王任叔(作家巴人)大使、钟庆发参赞、何英总领事等来到雅加达,暂时住在南洋大旅馆内设立临时办事处,由华侨促进会协助安排筹备大使馆工作。当时,洪渊源是促进会主席、《新报》华文版总编宋中铨是秘书,他们就派出一批年轻干部,全心全力为大使馆提供各种服务,而洪先生还担任王大使和钟参赞的主要翻译官。
《新报》还为开展中印尼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可惜“9·30”事变后,《新报》被苏哈托政权没收封闭,报社领导阿杜·卡林和吴明权等多人被逮捕扣留,毫无审判扣押10多年。
历经苦难沧桑并不能抹杀印尼《新报》对国家独立建国、对印尼语文文学和文化建设、对推动中印尼友好合作、发展华文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故事的历史贡献和积极作用。即使到21世纪新时代,过去《新报》的爱国创新理念和艰苦奋斗精神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二、新时代全媒体态势下,印尼《新报》浴火重生致力转型与创新
印尼民主改革20年(1999~2019),在雅加达、泗水、棉兰、坤甸等地先后有20家华文报纸出版,到2019年仅存不到10家,发行量每家只有区区2000到6000份。在号称有2000万华侨华人的印尼群岛,能读写中文的华人群体已只有几十万人,年轻一代根本不读纸媒,只通过新传媒或网络媒体了解国内外时局和市场发展。所有的华文纸媒基本上是以商养报、惨淡维持,如没有致力转型与创新,必然要走向没落与关闭。
华文媒体如何在新时代转型与创新?怎样在印尼群岛与主流社群合作发展中华文教和华文新媒体?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新工程把华文新传媒传播拓展?如何弘扬过去《新报》的精神,以新传媒创新产业出版发行两种或三种语文(中文、印尼文和英文),在主流社群营销发展,传递给印尼群岛34省和514个县市?并进一步传递发展到东盟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各地?这是我们和华文传媒论坛的重要课题。
这里,我简单的谈谈几点经验、意见和建议:
第一、与主流社团合作开展中华文教和文化产业。我们与印尼最大的温和伊斯兰社团“伊联”—NU(全名印尼伊斯兰教士联合会)合作,签约成立“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在伊联大学开展中华文教活动,并发展中华传统医药和海详科技教学。伊联是由前总统瓦希德的祖父在1926年所创立(瓦希德宣称有华人血缘,先祖名字为陈金汉)。我们在资力与人才允许下,在伊联大学致力开展中华文化教育工作,并争取发展新传媒创新产业。
第二、支持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工程。佐科维总统已确定蝉联第二届总统任期,并宣布将把印尼首都搬到外爪哇,以平衡开拓经济和文化、社会发展。这将对开展新时代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项目带来黄金的机遇。我们应积极通过新传媒传达新资讯、新计划和新科技,为中国、东盟和印尼企业及时服务,加强交流沟通,减少误差和风险。我们《新报》5月底印刷发行印尼文新书《袁隆平杂交水稻造福印尼人民》,与湖南快乐老人报集团合作,传播中国农业专家的故事。
第三、佐科维未来5年的优先施政纲领是“大力培育优秀人力资源”,以在发展4.0工业阶段与时俱进,提高印尼的国际竞争力,在2030年成为世界第七经济体。印尼将在全国大力开展科技职业教育,加强向中国学习创新科技和数码经济,这是华文媒体开展中华文教与电子传媒的最佳时机。印尼《新报》将争取在新时代发行华文、印尼文和英文新传媒,积极参加培育人才建设。
第四、加强与中新社全媒体合作,建立紧密伙伴关系,致力印尼百年老报《新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创新发展,在印尼群岛以多姿多彩的新传媒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广泛传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创新科技的资讯,融入主流社会一起工作,逐步打造华文媒体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