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文集选
中文广播在美国

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因为开辟横贯东西两岸的铁路,雇请了来自中国广州的华人民工。于是在美洲大陆有了“华侨”,他们聚居的地方称为华埠,开始了各项工商活动,也开启了华人在美国的历史。

我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看到一项珍贵的历史记录,是纽约华人在华埠发行的一份报纸,时间是清光绪八年12月29日,公元1883年,这份报纸叫《美华新报》。

据此可知,早在18世纪当华人来到美洲新大陆,一方面要适应新生活,一方面也为了传承文化,建立华人在海外的彼此沟通,传达各种讯息,他们已经想方设法地利用大众传播工具“报纸”来达到广而告知的目的。

在进入19世纪及20世纪时,各项新的传播工具迅速走入美国华侨华人的生活。除报纸之外,莫过于电讯时代的来临,包括电话、广播电台、电影及电视等。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其中的“广播电台”,这项与电子通讯发明有关的电导晶体,如何在20世纪的近30年在美国的华人小区成立并成长扩大。

进入20世纪因为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武器精良的飞跃进步。在战场上普遍使用的无线通讯,受到各国在非战争年代的重视,并进而扩大使用功能。调幅AM,也称之为中波广播的技术,发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20世纪20年代是AM广播趋于成熟之际。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的实时新闻报道,也促使了广播电台在功能上进一步发展,并成为与电视及报纸同等重要的一项传播工具。

20世纪的美国虽然在传播媒体上执世界的牛耳,有商业广播电台、无线电视台及有线电视台数百家,各州并有独立的非商业的广播及电视台等。华人虽然早早开始以中文发行报纸,但想要做无线电这一行,要向美国政府申领执照,因此需要购买执照的广播及电视仍无人尝试。

1970年,华人小区在媒体上出现变化。属于少数族裔的华人仍然无法拥有广播电台及电视台的执照,一方面是经济上的问题,因为美国频道执照是可以买卖的,另一方面是华人的工商市场不大,也无法操作一个商业电台。这时在纽约华埠的一位会计师李惠弼先生,开始尝试。

虽然上世纪70年代的纽约,广播电台、电视已相当发达,但是华侨李惠弼先生开始的中文广播电台采用的是相当保守的一种方式。他利用电话公司提供线路到家服务的模式,在线路终端装置一个喇叭,将节目播出。当时的节目是以广东话为主,此种方式非常适合在纽约华埠的各家衣厂。只要有一条电话线,加上一个终端的大喇叭,就可以将电台的广东话节目,从播音室送到在纽约华埠的各家衣厂,让女工一边工作,一边听听传统的广东大戏或流行歌曲。

1975年,刘恕先生经营的华语广播电台正式成立。在此之前他先经营过一段时间华语电视,主要代理的是来自台湾的电视连续剧在曼哈顿的有线电视系统播出。但是广告市场反应不佳,客户很难拓展。他注意到在纽约华埠的上百间衣厂,有很好的听众集中市场特性,适合开发听众群。华埠的商户集中也是他主要的节目广告客户。终于,他找到了另一种广播电台经营的方式,利用调频频率的副载波SCA技术,华语广播公司提升了广播的播音效果,也克服了用电话线挨家挨户装线的繁琐,使得70年代的中文广播电台在美国纽约跨出了一大步,也开启了中文广播在东西两岸,包括旧金山、洛杉矶,分别有来自台湾、香港的华侨经营华语节目。语言还是以广东话为主,这是做为一个经营市场的考虑,当时讲广东话的华埠,与讲普通话的华人在美国是分别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

进入1980年,纽约的华人传媒界迎来了脱胎换骨的转变。首先是报纸的经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传统华文市场的被冲击。在广播界,美国的电视与广播频道的改革与开放,也对华文媒体经营者带来一定的影响。

始终关注媒体变动的刘恕先生,在1982年注意到一家FM105.9电台被FCC吊销其经营执照,并且开放给大众申请。他在律师协助之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到华府送表申请。但是他并没有想到这个申请手续之后,他等待了足足10年,直到1992年才正式接手经营这个WNWK AM105.9频道。其间与他一起角逐争取这个频道的有30多份申请书。他在近12年的申请过程中,与对手一再较量,并经过FCC的一再公听,最终在筛选只有4位人选之后,刘恕先生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最后FCC给出了最终的判决,刘恕得到这个宝贵的FM频道,而其它三方也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刘恕是华人在美国FCC的频道判例中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以非购买的方式获得了这个调频广播频道。

从1980到2000年的这20年,是美国华人社区涌入大量移民人口之年。尤其在80年代之后,中美邦交正常化,导致来自中国各地的华人人口快速增加,讲普通话的人口比例快速地超过了广东话。中文传播媒体使用的语言也因此从广东话转向了普通话。

1980年我自台北移民美国之后,在1986年与我警广同事合办了侨声电台。当时使用的是FM电台的副波SCA,听众必须使用专用收音机收听节目。1988年,我自己开始经营副调频广播电台,定名为中国广播网,并利用NPR美国公共卫星频道系统,将节目送到洛杉矶、旧金山,加拿大蒙特利尔,以及达拉斯、休士顿等地,同步播出24小时全天的普通话节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台开始,中国广播网为了争取来自中国各地听众购买副波收音机收听节目,我们与中国国际电台开始普通话节目合作。自1990年起,每天用电话直播新闻,也借着寄送大量的录音带,带来许多评书、相声、戏曲等节目。这种在海外听乡音的感受,是今天网络四通八达,点指之间即可能看、能听所不能相比的,而且这种利用卫星传送节目同步播出的构想,在当时也是利用了美国开放传播媒体技术才能完成的一个构想。直到90年代后期,各地想要自己经营媒体的人愈来愈多,这种用中央厨房提供节目、节省制作经费的构想才解体。

90年代初期,是华文媒体很活跃时期的开始,因为大量华人涌入美国的东西两岸。有人就有市场,使得媒体得以飞跃发展。报纸、电视、广播,从硬件到软件都有许多的加强及改变,而其中以中文广播电台的变化最大。

在1992年,一直埋首在广播频道上奋斗前进的刘恕先生,终于以他专业的知识及在美国近40年的广播电视市场专作市场调查分析的经验,在获得FCC的批准之下拥有了在纽约的一个调频广播WNWK频道FM105.9。在经营这个频道上,他把发射塔移到帝国大厦,改善它的位置,提高收听范围,也提升了它的经济价值。然后他将这个频道售出给一个西班牙媒体集团,而且换来48个在全美各地的AM广播电台,使他得以在全美有华人的地方成立它的华语广播,包括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芝加哥、波士顿、纽约等地都有普通话及广东话的广播节目。而在非华文的市场,其它的广播频道则采取外包制,提供给西班牙文等少数族裔使用。于是,遂有“多元文化广播集团”的成型。

在此同时,纽约中国广播网自1997年购买了在长岛的WGBBAM1240,以调幅广播服务纽约听众。来自洛城的苏彦韬分别在旧金山、洛杉矶租用AM广播频道提供中文节目。香港星岛日报在旧金山租用AM电台提供广东话及普通话的双语节目。

因为环境的特殊性,华人接触广播电视频道的经营是有某些限制及困难,造成了这个行业中的陌生及其稀有性。但是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及其无远弗届的特色,是否给无线广播带来影响,华人在美经营媒体是否会变得更容易?我们乐观期待。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