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情土俗
【推广】探访“海南侨乡第一宅”——蔡家宅

原标题:探访“海南侨乡第一宅”——蔡家宅

原作者:吴侃

位于海南省琼海市的蔡家宅有着“海南侨乡第一宅”的美誉,这处老宅由由印尼富商蔡家森等四兄弟共同建造,包括4座宅院,建筑面积共2645平方米,其中以蔡家森的宅邸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它不仅是海南省、琼海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家宅  吴天军 摄

在保留海南民居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蔡家宅兼容了西洋建筑的特点,建筑风格可谓中西合璧,同时彰显了海南独具特色的华侨文化。

蔡家宅的房舍总共包括四栋大房屋,楼房占地600多平方米,由两进堂屋、两侧两层横屋以及前后庭围墙环抱而成,共有五座楼梯,楼上楼下大小50多个房间、80多扇门、大小窗户100多个。

蔡家宅的楼梯和四通八达的走廊参照骑楼设计,具有浓郁的南洋风情,中堂则是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门窗的木质雕花展示了精湛的传统技艺。上下大屋的屋檐融合了中原、南洋以及罗马建筑的特点,既有中国古钱币、古代宫灯雕塑,也有西式立体花盘。屋顶既保留海南民居的屋脊翘头,又大胆使用西方的方、圆、弧变化图案,别具一格,美观大方。

蔡家宅  吴天军 摄

蔡家后人蔡王普君如今专注于蔡家宅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她介绍,蔡家宅始建于1924年,建设历时10年之久,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从国外运回。

“那时海南还没有钢筋水泥,建屋用的水泥是用船运回来,地砖、琉璃、螺纹钢也都是用英文报纸包着从印尼运回来。”蔡王普君说,“当时蔡家四兄弟建四栋大宅,是轰动整个琼北的大事。宅院建成后,蔡家大摆酒席,请戏班唱戏庆祝了好几天。”

蔡王普君说,蔡家森1886年出生在琼海市留客村,18岁独闯南洋,40岁左右成为印尼赫赫有名的大富商。事业有成后他热心华侨华人社团工作,开办华文学校。蔡家森曾是印尼都亚地区华人社团理事和副主席,还被当时统治印尼的荷兰王室封为“甲必丹”(荷兰官方任命管理华人事务的侨领职务)。

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时,蔡家兄弟重回印尼逃避战乱,家屋只剩下不肯离开故园的老母亲和照顾她的仆人。蔡家森的母亲去世后,这座豪门宅院成为一座空宅。抗日战争时期,蔡家宅曾作为抗日游击队的交通站,也曾被用作国民党一团部驻地。解放后,蔡家宅还先后成为当时乐会县朝阳人民政府办公室兼朝阳乡粮所、公社公共食堂等。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海外的蔡家后人才从国外回到故园的大宅中拜祭先人,重修老宅。

“炎黄子孙家乡的观念很重,不管走多远,都要落叶归根,蔡家老宅承载了子孙六代人对家乡的念想,是魂牵梦萦的家。”蔡王普君说,如今蔡家人虽散落在世界各地,从事不同的行业,但每逢清明就会回来祭祖,三年一次小聚会、五年一次大聚会,全家还设立了基金,用于保护修缮老宅。

如今的蔡家宅已成为海南华侨文化的代表,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目光。蔡家宅工作人员介绍,每天都有10-15批游客前来参观,其中不乏专程从海外赶来的华侨华人。

记者编辑在蔡家宅采访  吴天军 摄

目前,蔡家宅正在进行修缮。蔡王普君说,计划将一些文物和家具从印尼运回,补充现有的陈设。另外,一楼将会增加一些数字展板,把蔡家四兄弟的发家史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一百年前世界包容了我们,现在我们没有理由不面向世界。”蔡王普君说,“我们要在保护中开发,向世界讲好海南故事。”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