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墙内开花墙外俏”的知名美术馆,这是一家“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奇美术馆,这是一家必须放进日程表的地标美术馆。
从松江站乘坐JR山阴本线,大约20分钟就来到了安来站。是售票处,也是候车室,还是旅游服务中心,更是地方民艺展示厅。耳边,纯朴悠长的乐声,是源于农耕劳作的安来“田囃子”;眼前,是根据“安来节”创作的人偶,幽默诙谐的祖孙三代,和乐富足的一家人。淳朴的民风乡韵,勾魂摄魄,让人对这个小城多了几分好感,也让人对那座蜚声海外的美术馆充满期待。
车站前,守候着足立美术馆的班车。礼貌地确认过目的地后,司机大叔亲切地带座,发车时间一到,中巴车就驶向那山脚下的美术馆,那座连续18年独踞“日本最美庭园”排行榜榜首的足立美术馆。
大约20分钟后,班车稳稳地停驻在岛根县安来市古川町。与其说,这里是一座美术馆,倒不如说是一个艺术小镇。本馆、新馆、鲁山人馆,各具特色的大小庭园,以及附近的艺术品商店、土特产商店,把这片区域,变成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艺术王国。
连续18年“日本第一庭园”的美誉,源于美国一份研究日本园林的专门杂志《The Journal of Japanese Gardening》,据说该排行榜是从900多座日本庭园中拔萃而出的。杂志的读者,或许有可能以偏概全,但足立美术馆的美,却丝毫没有掺假。
足立美术馆正门之前,是由松柏枫树和砂石青苔构建的“欢迎之庭”。苍翠掩映间,略带疑惑地,在一处并不算壮观的白色建筑物里找寻到入口,颇有中式庭园曲径通幽之趣。
足立美术馆内,围绕主馆、新馆、鲁山人馆三处展馆,分布着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几处日本庭园。半透明玻璃顶的连廊串起入口处与主馆,连廊一侧为庭园“苔庭”,另一侧则连通鲁山人馆。以杉苔为主角的“苔庭”,模仿京都古庭之风姿,韵味十足。苔庭一侧,一尊全身铜立像,气势十足,遥指远方。他,就是足立美术馆的创立者足立全康。
足立全康,1899年出生于岛根县能义郡饭梨村,即今天的岛根县安来市古川町。足立全康出身寒微,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辛苦劳作一辈子也攒不下蹦子儿。体谅祖辈所受耕劳之苦,足立全康决定弃农经商。从距离今天的足立美术馆大约三公里的广濑町到安来港,有15公里的距离,14岁的足立全康弄来一辆“大八车”(类似于中国的地排车),帮人运送木炭,赚点苦力钱。后来,他把多余的木炭零散卖给附近的居民,赚到此前两倍的报酬,干脆改“批发”为“零售”。挖掘出人生第一桶金的足立全康,走出安来,走到了大阪。他先后从事纺织品批发和房地产经营等业务,积累了大量财富。1970年,足立全康叶落归根。为报答养育他的这片土地,他在安来市创立足立美术馆,并把自己一辈子收藏的日本近代艺术品悉数置于其中。
2020年,足立美术馆诞生半个世纪之际,一座名为“鲁山人馆”的崭新展馆呈现在大众面前,馆内收藏有日本近代艺术的集大成者——北大路鲁山人的约400件作品。北大路鲁山人,原名北大路房次郎,他在日本篆刻、绘画、书法、陶艺、漆艺、厨艺等诸多领域,皆有所成。用自己烧制的陶器盛放自己烹饪的菜肴,营造出一个风格统一、稚拙天真的美的世界,是北大路鲁山人留给日本乃至全世界的艺术遗产。
过了苔庭,是足立美术馆的主庭——“枯山水庭”,此庭占地广阔,蔚为大观。背依常年烟霭缭绕的远黛,中设润翠莹溢的草坪,桀骜不驯的巨大黑石立于其间,近景则以白砂为主,刚柔相济,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余韵徘徊。
在“枯山水庭”前,有长达几十米的落地玻璃窗,可以从多个角度观赏园景。中国苏州沧浪亭以“窗”闻名,造型各异的一百零八式花窗,将园内光景与园外水韵完美融合。足立美术馆的“窗”同样出彩。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窗更“含蓄”,更“隐蔽”。这里的窗是画框,是取景器,是显示屏,不同位置的窗,不同尺寸的窗,框住了风格迥异的风景。或者是精心勾勒的青绿山水长卷,或者是雪后初霁的水墨大写意,或者是烟雨迷蒙的南派山水挂轴。每一帧,每一幅,都值得细细琢磨。
“枯山水庭园”左侧,毗邻“活的装饰画”。此处“只可远观不可近玩”。一张诺大玻璃框,将眼前孤独的巨松与稍远处的杜鹃丛,以及更远处起伏的群山勾画成一幅青绿山水画。春来,新绿催生希望,鹅黄翠墨各有千秋;夏至,杜鹃染红了庭园,热烈而奔放;秋临,远山层林尽染,红枫点缀苔坪;冬来,枯石与白雪争秀,好一处清净寂寥地。临窗驻足,久久未曾移步,分不清是赏景还是观画。真是,“窗框有如画框”。
主馆收藏了与足立全康同时代的日本画坛领军人物的代表作两千多幅,包括上村松园的《女儿深雪》、竹内栖凤的《雨霁》、川合玉堂的《夕月夜》、桥本关雪的《迟日》、椹原紫峰的《白鹭图》等巨匠名作,其中尤以120件横山大观的精品为最。横山大观是日本近代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师从日本近代美学家、“明治奇才”冈仓天心,并跟随老师创立日本美术学院,发起日本画运动,把日本画坛从一味“脱亚入欧”的潮流带回到传统艺术的道路上,因此被尊为“日本近现代绘画之父”。足立美术馆内特有“横山大观特别展厅”,他的代表作《红叶》《忘我》等都收藏于此。
“池庭”,顾名思义,以一泓碧池为园中主体物像,石桥、古松、茶室星罗四散。一群鸟儿飞过,在画面的留白处撒下灵动的余韵;一尾鱼儿跃起,打破了大写意的萧疏。在池庭观景台前沉醉,蓦然回首,视线穿过层层和室,“白砂青松之庭”被竖长的玻璃框装裱成一幅山水挂轴。层峦叠嶂,溪流奔涌,颇得董源、巨然之妙。这一处被称为“活的挂轴”的景观,也是足立美术馆引以为傲的佳境妙处。
“白砂青松之庭”,背山借水,这一处庭园,以横山大观的名作《白砂青松》为创作灵感,却又因其生动,四时皆有不同风景而显得尤为出色。庭园左侧布置造型柔美的女松,即赤松。右侧则载种枝干劲健的男松,即黑松。刚柔之间,用青石、白砂和池泉中和。及至冬季,从日本海吹来的大雪,冰封了庭园,唯有远处15米高的龟鹤瀑布,常青长流。
为奖掖鼓励有潜质的画坛新秀,自1995年起,足立美术馆增设“足立美术馆奖”。该奖将从当年举办的日本美术院展览会上,甄选出一幅符合足立美术馆收藏风格的作品,授予奖项并出资收购。2005年,增设了“春季足立美术馆奖”。这些获奖作品,依序展示在新馆之中。
足立美术馆内,还有“翠”“大观”“寿乐庵”三处和洋各异的咖啡厅和茶室,分别面对“枯山水庭”“池庭”和“白砂青松之庭”。置身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品味西式或日式餐饮,秀色可餐,餐亦秀色,果真是“此间乐,不思蜀”!
未临此地,心里暗自揣测,是杂志的读者有失公允、以偏概全;初临此地,尚存不以为然的简慢心理;流连其间,渐渐明白“活”的画卷之美、之魅,离别时,竟生出许多不舍。盼望着,下一次的到访。